English

经济学家看家庭问题

1998-1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常绍民 我有话说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某种类型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家庭是一个社会单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它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有关条目也是如此定义家庭的。但在这人所共知的事实之外,家庭还是一个经济单位,完全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这是笔者浏览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后的最明显的感受。

贝克尔认为,家庭是一个有效率的单位,这也就为进行经济学分析奠定了基础。像一切经济单位一样,家庭这一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包含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等。不同成员的商品、时间、货币和技能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产生联合效用,这些效用主要包括孩子、商品、技艺、健康、声望等家庭支出。家庭生产包括对有限的时间和货币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其决策也以时间和货币为量度。与其它生产比较,家庭成员之间了解和互相依赖的程度高,因而监督、管理费用较低;夫妻之间的婚约无异于一份长期契约,可避免支付交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和经验、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明确、细致的分工协作,最初是男耕女织。这种差异和分工构成家庭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家庭亘古长存的主要原因。男女彼此结合,扬长补短,就能使家庭产出最大化,从而发挥出这一经济单位的效率。

从经济学角度讲,结婚和离婚也是一个投入产出问题。人们之所以结婚,是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婚姻收入超过单身收入,则选择结婚。不然就选择独身。社会上也存在一个婚姻市场。在一个有效率、自由竞争的婚姻市场上,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最佳伴侣,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同样,从理论上推断,高质量的男子与高质量的女子、低质量的男子与高质量的女子最可能结成伉俪。但相反的情况也大量存在,那是由于追求高质量的婚姻成本太高,需要时间、货币等资源的投入。离婚也是如此。当从重新结婚中获得的收益即产出高于离婚所需的支出即成本时,人们往往选择离婚。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婚姻市场信息及由此出现了草率结婚,许多家庭生活并不美满,无法获得最大化的效用。但离婚成本之高决定了不少家庭只好维持下去。一夫一妻制社会和一夫多妻制社会的情况略有所不同,但均与投入产出有关。生儿育女也是如此。生育率始终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是否生育及生育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成本。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常常伴随着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和人力资本的迅速增加。

《家庭论》问世于1981年,l991年修订扩充后再版。全书共分11章,折合中文约有25万字。它从单个人居民户入手,研究了家庭内的劳动分工和一夫一妻制现象,探讨了对孩子的需求、教育和动物群体等问题,分析了家庭的演变、国家与家庭的关系等。以上所述只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

“我的书是为经济学门外汉所写的”,其大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具有基本经济学常识的人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贝克尔的这一创作主旨应该说达到了。作者在修订版前言中还写道:“本书只打算阐明一个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分析,从而为在不同的法律、环境和文化中领悟家庭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一个坚实的框架”,并为跨学科的探讨和交流开辟道路。笔者无力对此书作出深入评价。但由其影响看,这一主旨亦已达到了。主要由于其新家庭经济学研究,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获奖的原因就在于他“在家庭范畴全面应用了传统上只用于研究企业及消费者的分析框架”,“打破了以往被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视为禁区的领域”,“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人类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上。

《家庭论》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令人遗憾的是,中译本删掉了原书书目,这对有志于进一步研究家庭问题的人和读书人造成了不便。见到正文中的“亨利,1965年;拉斯莱特,1972年:拉杜里,1978年”等字样,有多少人能知道此处指的是历史学家拉斯莱特和拉杜里的哪一部著作呢?希望将来中译本重印时能够补上这些从学术角度看必不可少的内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